国产手机销量与情怀无关,哪怕是爱国主义

作者:孙永杰   来源:网络转载    日期:2015/1/12 9:30:00    人气:6959

      近日,看到某业内人士评价中国手机产业(牵涉到不少主流手机或有手机业务的厂商)的文章,其中谈到目前中国手机产业和部分厂商的成功都在不同程度地向市场和用户贩卖情怀。其实此文的观点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市场和用户对于某些产品品牌的喜好,甚至膜拜会直接或者变相转为实际的购买力也是人之常情。但让人不能信服的,该文作者在论证这一观点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过分夸大,甚至歪曲了情怀的作用,而忽略,甚至曲解了相关厂商发展到今天的基本事实。

  说到情怀(仅限在智能手机产业),恐怕玩得最到位的就是小米了,粉丝营销或粉丝经济(等同于情怀)就来自于最初市场和用户对于小米情怀最具体的表现。当然,小米那时的情怀口号是:为发烧而生。业内当时配置最高的手机,最便宜的价格(相对于友商)加之当时独特的互联网营销方式,造就了小米初期的成功。其实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所谓小米情怀背后的支撑就是产品(手机)的性价比。但随着友商的模仿和竞争的加剧,尤其是华为荣耀的问世,小米所谓的情怀不断被更具性价比和更开放的营销方式所稀释,直至小米手机在销量上被荣耀超越。可见,中国手机厂商塑造的情怀是多么不堪一击。

  在此也许有人提出疑问,小米的手机销量已经进入全球三甲之列,难道不是情怀在起作用吗?当然不是。那是什么?是比自己的小米手机和友商同等配置手机更具性价比的红米手机所致,而当初构成小米所谓情怀的“为发烧而生”、饥饿营销早已被性价比和开放购买所取代。可以说,中国智能手机产业情怀营销鼻祖的小米的蜕变,恰恰是情怀因素不断衰败的典型例证。试想一下,如果今天小米依然采用当初的情怀来营销或者认为其会起到重要作用的话,那么首先被干掉的就是小米。而小米聪明和隐秘之处就在于,当其让友商误认为情怀为重时,它已然果断回归了产品性价比本身(就是适时推出了红米系列手机),因为小米知道,这才是放之四海皆准而不变的用户情怀。

  除小米之外,我们再来看看华为和联想。持情怀观点的业内人士称,华为和联想走到今天主要靠的是爱国主义(最大的情怀吧)。在该业内人士眼中,华为荣耀手机采用自家海思芯片、诸多的专利等都成为华为以爱国主义(情怀)贩卖手机的筹码。其实恰恰相反,当初华为宣布手机采用自家芯片时,在业内激起的不是什么爱国主义情怀,而是强烈的质疑和抵触。即华为自己的芯片性能是否足够稳定?功耗是否过大?兼容性是否足够好等。而荣耀最终在市场的热销证明,产品过硬且符合用户高性价比的需求才是根本。这里我们特想让持爱国主义观点的人士去调查一下,购买和使用荣耀手机的用户有多少是因为华为手机用了自家芯片,出于爱国主义情怀而付诸购买行为的?相信答案立见分晓。这里需要提醒持该观点的业内人士,华为手机在海外市场也是依靠产品本身的性价比大卖(海外市场其实与所谓爱国主义早就没有任何的关系了)。

  与华为类似,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代表的联想,其实一直是在国人的诟病中成长,而当年联想最初的成功也并非源于什么用户的爱国主义情怀。还记得“万元奔腾”吗?当时中国的PC市场几乎是国外品牌的天下,奔腾PC的价格平均都在2万元以上。是联想以9999元打破了国外PC价格垄断的坚冰,并开启了中国PC的普及之路,此后联想1+1在广大国人心目中树立的地位,也绝非是用户的爱国主义情怀驱使,而是实惠(性价比更高)的PC产品。

  进入到智能手机产业,还记得5年前,联想首次发布的要挑战苹果iPhone第一代乐Phone推出的情景吗?当时联想董事会主席柳传志的一句“这是在中国”应该是爱国主义情怀最好的诠释,但仍难以避免第一代乐Phone的惨败。这再次说明爱国主义情怀在追求实惠产品的市场和用户面前的脆弱,更不会成为市场和用户购买的主要原因。而看今天联想在智能手机市场全球前五的排名及对于摩托罗拉移动的并购,无不是联想通过自身创新和努力提高产品本身性价比和综合实力积累的结果。

  其实从上述事实不难发现,华为和联想发展之初,所谓的爱国主义情怀非但没有助力这两家企业,反而带来更多的是质疑和嘲讽。而他们最终获得市场和用户(包括海外市场和用户)的认可,靠的恰是过硬的性价比产品本身。在此,我们确实不清楚该业内人士将华为和联想这两家业内公认的国际化成功的企业归功于狭隘的爱国主义的支持是出于什么目的?是对于产业发展的无知还是嘲笑广大的中国用户的智商(除了具有盲目的爱国主义情怀,并以此造就了年收入接近500亿美元左右的两个国际企业,简直是天方夜谭)?甚至从中偷换和歪曲了爱国主义情怀的概念?

  不可否认,尽管我们中国的智能手机产业已经崛起,至少凭借着性价比(绝不是什么情怀)拿下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1/3强的江山,但正是由于主打性价比,证明我们产品的品牌、品质等仍有待提高。这才是我们厂商应该追求的真正用户情怀之所在,即用户对于品牌和品质的高度认同,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溢价(就像苹果一样),才能让中国智能手机产业获得与市场份额相称的营收和利润。而这一切的取得仍要首先回归到产品本身,这已经是我们企业的共识,甚至是商业常识。

联系我们 | 客户反馈 | 法律声明 | 网站统计
©山东泰信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鲁ICP备06027107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429号